哲学著作《墨子》:39章 非儒(下)(4),原文、注释及翻译

本文已影响1.71W人 

《墨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撰而成,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录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称为墨辨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墨子》原有71篇,当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墨子·39章 非儒(下)(4)

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墨子是先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因发现儒家学说有许多不足之处,为纠正孔门儒学“礼烦扰而不说,厚葬糜财而贫民,久丧伤生而害声”,因此自创新的学说。墨子此篇主要是为了批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礼义思想。墨子反对儒家婚丧之礼,实则是反对“君、亲有差”。又指责儒家的礼乐与政事、生产皆无益,又通过晏婴等之口,讽刺孔子与君与民都是口头上讲仁义,实际上鼓励叛乱,惑乱人民。本篇反映了儒、墨两家在思想认识上的激烈斗争。

墨子的主要思想之一就是“兼爱”,他所提倡的“兼爱”是无差别的、无等级之爱。因此他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注重的“君臣有别”的等级之爱。他认为孔子所提倡的礼义只是口头上的仁义,只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而不管人民的死活。这与墨子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考虑是背道而驰的。

哲学著作《墨子》:39章 非儒(下)(4),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

孔某为鲁司寇,舍公家而奉季孙,季孙相鲁君而走,季孙与邑人争门关,决植①。

孔某穷于蔡、陈之间,藜羹不糂。十日,为享豚,孔某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号人衣以酤酒②,孔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哀公迎,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进,请曰:“何其与陈、蔡反也?”孔某曰:“来,吾语女:曩与女为苟生,今与女为苟义。”夫饥约③,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鲍,则伪行以自饰。污邪诈伪,孰大于此?

孔某与其门弟子闲坐,曰:“夫舜见瞽叟孰然①,此时圾②乎!周公旦非其人也邪?何为舍亓家室而托寓③也?”

孔某所行,心术所至也。其徒属弟子皆效孔某:、季路,辅孔悝乱乎卫,乱乎齐,佛肸以中牟叛,漆雕刑残,莫大焉!

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今孔某之行如此,儒士则可以疑矣!

哲学著作《墨子》:39章 非儒(下)(4),原文、注释及翻译 第2张

【注释】

① 决植:撬开关门的直木。

② 酤酒:买酒。

③ 饥约:饥饿窘迫。

① 孰然:局促不安的样子。

② 圾:同“岌”,危险。

③ 托寓:指寄居在外。

哲学著作《墨子》:39章 非儒(下)(4),原文、注释及翻译 第3张

【翻译】

孔某人做了鲁国的司寇,放弃公家利益而去侍奉季孙氏,季孙氏为鲁君之相而逃亡,他逃到城门跟邑人争门关,孔某举起城门放季孙逃走了。

孔某被穷困在陈国、蔡国之间,用藜叶做的羹中不见米粒。第十天,子路蒸了一只小猪,孔某不问肉的来源就吃了;子路又剥下别人的衣服去买酒,孔某也不问酒的来源就喝。后来迎接孔子,席摆得不正他不坐,割下来的肉不正他不吃,子路走上前来,问道:“(您)为何与在陈国、蔡国时的态度相反呢?”孔某说:“来!我告诉你:从前我和你苟且偷生,现在我和你急于取义。”在饥饿困逼时,就不惜妄取以求活命;在饱食有余时,就用虚伪的行为来粉饰自己。污邪诈伪之行,还有比这大的吗?

孔某和他的弟子闲坐,说:“舜见瞽叟以局促不安的样子问:这时天下危险吗?周公旦也不是仁义之人吧?否则为何舍弃他的家室而寄居在外呢?”

孔某的所行,都出于他的心术。他的朋辈和弟子都效法孔某:子贡、季路辅佐孔悝在卫国作乱,阳货在齐作乱,佛肸以中牟反叛,刑杀,残暴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凡是做弟子后生的,他的老师必须使自己的语言完美,使自己的行为成为法则,一直到自己力量不足、智慧不及而后方休。现在孔某的行为是这个样子,那么儒士们就可以凭借这些怀疑他了。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