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44章 大取(3)具体内容是什么?该如何理解?

本文已影响8.41K人 

《墨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撰而成,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录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称为墨辨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墨子》原有71篇,当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墨子·44章 大取(3)

墨子的这篇文章集中了墨家思想中的许多方面,如:天志、兼爱、节用、节葬等。他认为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只要取舍得当就行。不要为了捡取芝麻而丢了西瓜。对于任何事情我们在内心都要有个取舍,这也就是所谓的“抉择”问题,怎么对待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墨子开头就用“断指以存腕”这个例子,来说明“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利害”都是相对的,只要取舍得当,我们还是有利可图的,如果断一根指头,能换回我们一个完整的手腕的话,我们肯定会这样做的。“害之中取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也就是说在“害”中选取“小”的方面,并非取害,而是取利。

在这篇文章中,墨子还提出了他所谓的“兼爱”是无等差的爱,他认为按义的标准,该厚爱的就厚爱,该薄待的就薄待,而不是儒家所谓的“厚亲”,他认为“厚亲”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德行的主要标准。衡量一个人德行的标准是“义”,从中可看出他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大取”反过来看就是“取大”,也就是说要取大的方面,主要的方面。不要为了一片叶子,而失去了整个森林。

墨子·44章 大取(3)具体内容是什么?该如何理解?

【原文】

智与意异。重同,具同,连同,同类之同,同名之同,丘同,鲋①同,是之同,然之同,同根之同。有非之异,有不然之异。有其异也,为其同也,为其同也异。一曰乃是而然,二曰乃是而不然,三曰迁,四曰强。

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②。察次山比因,至优指复;次察声端名因请复,匹夫辞恶者,人右以其请得焉。诸所遭执,而欲恶生者,人不必以其请得焉。圣人之附[氵贾]③也,仁而无利爱。利爱生于虑。昔者之虑也,非今日之虑也。昔者之爱人也,非今之爱人也。爱获④之爱人也,生于虑获之利。虑获之利,非虑臧⑤之利也;而爱臧之爱人也,乃爱获之爱人也。去其爱而利,弗能去也。昔之知[生僻字 片+墙],非今日之知[生僻字 片+墙]也。贵为天子,其利人不厚于正夫。二子事亲,或遇孰,或遇凶,其亲也相若,非彼其行益也,非加也。外执无能厚吾利者。藉臧也死而害,吾持养臧也万倍,吾爱臧也不加厚。

长人之异,短人之同,其貌同者也,故同。指之人也与首之人也异,人之体非一貌者也,故异。将剑与挺剑异。剑,以形貌命者也,其形不一,故异。杨木之木与桃木之木也同。诸非以举量数命者,败之尽是也,故一人指,非一人也;是一人之指,乃是一人也。方之一面,非方也,方木之面,方木也。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也者。立辞而不明于其所生,忘也。今人非道无所行,唯有强股肱而不明于道,其困也,可立而待也。夫辞以类行者也,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

故浸淫之辞,其类在鼓栗。圣人也,为也,其类在于追迷。或寿或卒,其利也指若,其类在誉①石。一日而百万生,爱不加厚,其类在恶害。爱二②世有厚薄,而爱二世相若,其类在蛇文。爱之相若,择而杀其一人,其类在阬下之鼠。小仁与大仁③,行厚相若,其类在申。凡兴利除害也,其类在漏雍。厚亲,不称行而类行,其类在江上井。“不为己”之可学也,其类在猎走。爱人非为誉也,其类在逆旅。爱人之亲,若爱其亲,其类在官苟④。兼爱相若,一爱相若。一爱相若,其类在死也⑤。

墨子·44章 大取(3)具体内容是什么?该如何理解? 第2张

【注释】

① 鲋:同“附”。

② 尊:同“[生僻字 尊+刂]”,减少。

③ [氵贾]:即“覆”。

④ 获:婢。

⑤ 臧:奴。

① 誉,疑当作“礜”,礜石可染缁。

② 二:疑为“三”字之误。

③ 仁:通“人”。

④ 官:公;苟:即“敬”。

⑤ 也,“蛇”字之误。

墨子·44章 大取(3)具体内容是什么?该如何理解? 第3张

【翻译】

知道与思想是不同的。同的种类很多,有重同,具同,连同,同类之同,同名之同,丘同,附同,是之同,然之同,同根之同。有实际不同的异,有是非各执的异。所以有异,是因为有同,才显出异。是不是的关系有四种:第一种是“是而然”,第二种是“是而不然”,第三种叫“迁”,即转移论题,偷换概念,第四种叫“强”,即牵强附会。

墨家的学说,深奥的就深入探求,浅近的就浅近研究,该增加的就增加,该减少的就减少;其次明察墨家学说之所以成立的根由、学说中的比附、学说的原因,这样,就可以掌握墨家学说的要旨。进一步再深察墨家声教的端绪、借鉴名学的方法、证明它的终因,这样,墨家学说的实情就能够了解。一个平常的人,他的言词虽然粗俗,但也是实情的论断,人们从中还可以了解实情。那些因自己的遭遇坚持一种成见,感情用事,产生好恶,妄下断语的,人们从他的言词中就不会了解实情了。圣人抚育天下之人,只有仁而没有利爱。爱人利人产生于有所求。从前的思虑,不等于现在的思虑。从前的爱人,不等于现在的爱人。爱奴婢这种爱人的行为,产生于考虑奴婢获得的利益。考虑奴婢获得的利益,不是考虑奴的利益;但是,爱奴的爱人,也就是爱婢的爱人。如果去掉其所爱而能利天下,那就不能不去掉其所爱了。从前讲节用,不等于现在讲节用。贵为天子,他利人并不比匹夫利人厚。两个儿子侍奉父母亲,一个遇到丰年,一个遇到荒年,他们利自己的双亲是相同的,不会因丰年而增多,也不会因荒年而减少。也不会使我利亲的心加厚。假使奴死对天下有害,那么我将万倍地供养奴,而我爱奴并不加厚。

高个子的人与矮个子的人相同,因为他们的外貌基本相同,所以就相同。用手指代表的人与用头代表的人是不一样的,因为人的身体各部分,并不是一种形貌,所以不同。扶剑和拔剑是不相同的,因为剑是因形貌命名的,形貌不一,所以不同。杨木的木与桃木的木相同。那些不是以举数量来命名的概念,举出来的都一样,所以一根手指,不能断定是哪一个人的;一个人的手指,才能断定是哪个人的。一面是方的,不能算作方体,但方木的任何一面,都是方木。判断因事故而产生,又顺事理而发展,借同类的事物相互推行。创立言词,却不知道其产生的原因,这一定是谬误的。现在人没有道路就无处可走,虽有强壮的直体,如果不明白所走的路,那他很快就会受困,这是立等可待的。言词要依照类别才能成立,如创立言词却不明白它的类别,那么,就必定遭受困难。

所以亲附渐入的言辞,目的在鼓动人恐惧。圣人治理天下,目的是纠正迷惑。无论长寿与夭折,圣人利天下的目的都是化民向善,如礜石可以染缁。一日之中,天下有成百上万的生灵诞生,但我的爱不会加厚,正如为天下除害。爱上世、今世、后世有厚有薄,但爱其实相同,就像蛇相交纠缠一样,不辨厚薄。兼爱相同,择而杀其中一人以除害,就像消灭墙穴间的老鼠一样。一般人与天子,厚薄是相同的,看他能否施展才能。举凡兴利除害,就像防止堤溃要把漏洞堵塞住一样。厚爱,这是不审量它的,而以类推由亲及疏去厚爱、薄爱,正像江上井一样,虽然利人,也很有限。“不为己”是可以学习并做到的,就像打猎时奔跑追逐一样。爱人并非为了名誉,就像旅店一样,是为了利人。爱别人的亲人,如爱自己的亲人,就像急官事儒家事一样,没有公私之分。兼爱,和爱自己一个人一样,能兼爱,就是自爱,爱一个人相同,就像一条活蛇,把它砍成几段,就成了死蛇一样。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