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外戚和宦官都可以做大 皇室宗亲为何很难做大

本文已影响2.97W人 

还不知道:外戚宦官和宗亲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外戚、宗室、相权,都是制约皇权的主要成分。他们直接的关系是既相互利用又相互牵制,皇帝作为最高权力掌握者,若是不能上善若水,决策稍微有失偏颇,都会造成一方独大的状况!

古代外戚和宦官都可以做大 皇室宗亲为何很难做大

在这里首先说一下宦官,宦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与外戚、皇亲、官僚都不相同。首先,宦官没有很高的官衔,而且属于“外编”,不是中央政府制度保障的朝廷命官。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七品芝麻官都可以自称朝廷命官,而太监却不能的原因,因为他们不属于朝廷正式编制。

其次,太监的权力来自于皇帝的信任。正是因为他们“外编”的独特属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拥有制度保障的权力,亦或是他们的权力在宫闱之外是无效的(这一点对明朝无效,因为明朝的太监已经被昏庸到可笑的皇帝授予了国家军政行政大权)。

古代外戚和宦官都可以做大 皇室宗亲为何很难做大 第2张

第三,太监地位低下。在古代士大夫与老百姓眼中,太监是不完整的男人,是不符合伦理纲常的产物。哪怕他们离皇上近,得给他们必要的尊重,但是归根结底没有几个士大夫回去和宦官拉帮结,因为那是极其掉价的事情。赵高与李斯那是迫于形势的合作,明朝太监专权之后的士大夫是趋炎附势。真正意义上的太监结党都发生在太监与太监或者太监与宫女之间,如十常侍之乱。

综上所述,太监成为强大政治势力是极其稀少的情况,历朝历代好像只有明朝做到了让太监权势滔天。其他朝代的太监大都没有很高的地位,而且市场充当替罪羊的角色。

接下来,我将逐个对比外戚、宗室、相权之间的微妙关系与角色变换。

外戚与宗室,它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呼:皇亲国戚。

在王朝往事当中,皇亲国戚是很让人头疼的一件事情,为此,统治者们先后确立了以血缘亲疏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又确立了外戚不得干政的祖制,以此来保障皇权得以顺利传承并存续。

外戚专权自汉朝之后就逐渐淡出视野,得益于汉代吕后专政、王莽专政、何进专政等,后世对外戚的限制越来越严格。汉后最大的外戚专权发生在武则天时期,毕竟女皇登基,不是娘家人都靠不住,外戚便迅速崛起。

古代外戚和宦官都可以做大 皇室宗亲为何很难做大 第3张

宗室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悲剧角色,如果你不是嫡长子,那么你一出生就有了潜在危机。虽然古代已经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体系,但是难免有嫡子早夭、庶子功高、帝王喜好等诸多因素影响继承。除了不遵循宗法制度的少数民族政权外,其他汉王朝宗室危机屡见不鲜:七国之乱、八王之乱、玄武门兵变、燕王扫北等等,数不胜数。

作为帝王,对于宗室的提防往往是超过对外戚的提防。比如汉朝武帝推恩令,就是为了削减宗室权威;明朝《明皇祖训》,更是将宗室限制的死死的。除此之外,皇帝还会再必要之时启用外戚来限制宗室。

官僚团体

古代外戚和宦官都可以做大 皇室宗亲为何很难做大 第4张

自封建统一政体建立之后,官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往靠血缘治国的时代已经过去,秦始皇废除世卿世禄之后,能力成为了官员选拔的重要依据。从秦朝军功爵制度,到汉代察举制,再到魏晋荐举制,一直到隋代科举制。选拔制度在不断演变与完善,官僚群体的属性也在不断变化。

从秦代到清代,中国政治主体经历了贵族地主(秦汉)——士族地主(魏晋)——庶族地主(隋唐乃至以后)的转变,从秦代开始,官僚政治便取代了贵族政治成为主流,官僚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古代外戚和宦官都可以做大 皇室宗亲为何很难做大 第5张

官僚作为皇权代理人,在封建社会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紧接着,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也越发激烈。皇上通过改组中央政府,从三公九卿——内外朝——三省六部——行省制度——废丞相——军机处的设立,一系列的集权措施,方才得以控制相权,但是无奈官僚结党屡见不鲜,矛头直逼皇帝,最典型的就是明朝东林党。

皇帝抉择

古代外戚和宦官都可以做大 皇室宗亲为何很难做大 第6张

外戚、宗室、官僚三股势力的相互掣肘为皇帝的制衡提供了机会,而且宦官也以皇帝发言人的身份出现在了政坛之上。如明朝为斗争相权而废丞相,为了牵制内阁而设立东厂,为了牵制官僚而设立锦衣卫等等,一切都是在皇帝的操作当中。

外戚、宗室、官僚他们的全是不可能一直一家独大,权势的大小亦会在政治洗牌中重新设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