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廷瑞所作的《杂感六首·其一》,蕴含对历史兴衰的感叹

本文已影响2.03W人 

黎廷瑞,字祥仲,宋末元初时期官员、诗人,代表作有《芳洲集》三卷,收入清史简编《鄱阳五家集》中。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黎廷瑞所作的《杂感六首·其一》,一起来看看吧。

《杂感六首·其一》

【宋】黎廷瑞

凄凄寒露下,亹亹孤蛩吟。

幽人起傍徨,叹息泪盈襟。

物情正得时,我悲独何心。

黎廷瑞所作的《杂感六首·其一》,蕴含对历史兴衰的感叹

译文

凄凄寒露之下,孤蛩不知疲倦地吟唱着。

辗转难眠,起身彷徨踌躇。不断地叹息流泪,沾湿了衣襟。

万物情状,正得其时,我的悲伤啊,却独独从心底涌起。

注释

亹亹[wěi wěi]:不知疲倦的样子。

黎廷瑞所作的《杂感六首·其一》,蕴含对历史兴衰的感叹 第2张

赏析

这是宋代诗人黎廷瑞的一首寒露诗。黎廷瑞,宋末元初人,宋亡后不仕元朝,在山中隐居十年,“大笑非吾事,忍饥还读书。”颇有民族气节。其诗词因而多慷慨悲壮之气,历史兴衰之感,人生苦短之叹。

曾经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繁华大宋不见了。隐居山中的诗人,更多的是怀念故国,怀念故人,“远思渺无极,日夜大江流。”这首诗正是诗人隐居山中时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一个“悲”字,可作为全诗的诗眼,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此时的寒露比故国的寒露更多了一层悲怆的意味。

凄凄寒露之下,孤蛩不知疲倦地吟唱着。在交代写作时间的同时,诗人更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凄凉的审美意境。

注意,这里诗人用的是“孤蛩”,而不是“寒蛩”。一个“孤”字,不但说明了寒虫之少,声音之低,意境之独,更重要地是含蓄说明了诗人自己的孤独处境。

“孤”单的岂止是寒蛩,还有独自隐居山中的诗人啊。因为“孤蛩吟”,所以诗人睡不着觉,才会“幽人起傍徨”。这里的“幽人”,与上句的“孤蛩”相呼应,进一步落实了诗人的孤独处境。

在山中隐居,说起来诗意,在现实生活中,却也要面临诸多艰难困苦。物质上的贫困尚且可以一忍,精神上的寂寞却更加难挨。

黎廷瑞所作的《杂感六首·其一》,蕴含对历史兴衰的感叹 第3张

诗人为何要叹息,为何会泪满襟?往浅处说是寒露将至,万物肃杀,为“孤蛩”的命运叹息落泪,往深处说则是国破家亡,为自己,也为无数和自己命运相同的人叹息落泪。

崖山一役,大宋十万将士集体跳江殉国,其壮烈之举令国人皆悲,令山河皆悲。秋风里的肃杀中,平添了诸多国仇家恨。

万物情状,正得其时,为何我的悲伤,却独独从心底涌起呢?表面上是安慰自己的一句话,实则又陷入到无边无际的愁苦之中去了。

这样的苦悲,并不能轻易得到消解。他用十年时间,证明了自己的节操与坚贞。即便在如此孤寂的环境下,诗人依然坚持下来了。是什么力量使然?除了一腔热血,对故国的深情,又岂有他解?

寒露时节,愿我们与万物一样风华正茂,愿我们的世界没有悲伤。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