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垂青史的绑架 以一已之力改变了国家的命运

本文已影响8.98K人 

公元前681年,这一年是鲁庄公十三年、齐桓公五年,为了达成停战和平协议,鲁庄公主动提出了割让遂邑给齐国以换来和平停战的建议。

听说有便宜可以占,齐桓公欣然接受了鲁庄公的建议,为了签订两国和平协议,鲁庄公与齐桓公相约在一个叫作柯(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五十里阿城镇)的地方见面会谈。鲁庄公和齐桓公见面的当天,按照事先制定好的仪式流程,鲁庄公与齐桓公一起走上一座神坛(高台),然后一起对天盟誓,订立两国和平协议。这种仪式本来是当时非常普遍和流行的外事活动形式,不仅毫无新意,而且毫无悬念,强大的一方将在老天爷的见证下非常神圣地占便宜,弱小的一方将作为祭品神圣地任人宰割。

名垂青史的绑架 以一已之力改变了国家的命运

网络配图

当齐桓公怀着神圣的占便宜的喜悦心情登上神坛,准备例行公事的时候,突然隐约中感到一个人影迅速地出现在了自己的背后。齐桓公正要回头,却感到脖子侧面一凉,一把锋利的青铜匕首霸道地贴在了一代霸主脖子的大动脉上。

锋利的刀子在曹沫手中,奔腾的血液在刀子下的大动脉里流淌。

此刻,历史的画面仿佛进入了慢镜头,齐桓公身后的武士呆若木鸡,齐桓公旁边的鲁庄公目光炯炯。天地虽大,不过两人而已;强弱贵贱,只存在于刀锋之间。遭到暴力胁迫的齐桓公需要一个理由,他问曹沫:“子将何欲?”(你想怎么样?)曹沫回答:“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齐国强而鲁国弱,作为一个大国,齐国侵犯鲁国实在太过分了。现在鲁国已经快被齐国毁掉了,您说该怎么办呢?)

齐桓公终于相信了,这就是传说中的绑票。无论是国王还是草民,任何人当刀子架在脖子上的时候,都比站在神坛上更加严肃和诚恳。为了让曹沫的刀子远离自己的脖子,齐桓公提出了富有诚意的解决方案,“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也就是齐桓公答应曹沫归还侵略鲁国的土地。

当齐桓公站在神圣的神坛上庄严地宣布了自己的承诺,曹沫的刀子便离开了齐桓公的脖子。当啷一声,曹沫的匕首扔到了地上,曹沫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从容地走下神坛。只见走下神坛的曹沫在神坛下面鲁国群臣的位置上站好,然后继续抬头仰望着神坛上的大王们,一脸的崇敬和严肃。齐桓公站在神坛上俯视着曹沫的眼睛,发现那双眼睛单纯而认真,如果不是前面发生的绑架事件,齐桓公一定会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名垂青史的绑架 以一已之力改变了国家的命运 第2张

网络配图

然而,此时的齐桓公很受伤。当刀子架在脖子上的时候齐桓公并没有这种感觉,而当他确信自己已经安全的时候,受伤的心突然像扔进沸腾油锅里的臭豆腐一样,一边愤怒地冒着泡,一边将浓烈的气息迅速蔓延。齐桓公反悔了。齐国对鲁国发动的虽然是侵略战争,然而那些土地却是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现在一把刀子就抵消了无数条人命换来的土地,对于鲁国来说,这也太容易了。如果曹沫的方式总能成功,那么军队和将军的作用将不再重要,各国诸侯都会培养一批武艺高强的高手从事专业绑架活动。在齐桓公等大国领袖看来,同样动用暴力资源,凭借国力的战争较量就是光明正大,而出其不意绑架勒索就是不劳而获。齐桓公决定与曹沫的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进行坚决的斗争。

走下神坛的齐桓公开始反悔,暴力胁迫下做出的承诺和签订的协议可以无效,这是基本的法律原理。不过管仲却站出来阻止了齐桓公,他对齐桓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全了曹沫。管仲说:“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不能反悔。贪图小利而为自己打算,却失信于诸侯,这样会失去天下的支持,不如给他们。)

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桓公五年齐国发动对鲁国的战争的时候,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已经开始准备称霸。实现称霸的目标有两种途径:一是以力服人;二是以德服人。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第一人显然希望能够兼容并蓄,双管齐下。随着齐国的强盛和崛起,齐桓公以力服人的实力已经不容置疑,然而以德服人却从来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曹沫绑架齐桓公要求归还被侵占的土地,齐桓公在这一事件中感受到了侮辱和不舍,而管仲却在这一事件中发现了以德服人的机会。齐桓公想要反悔的打算是大多数人遭遇相同情况的普遍反应,而大多数人不可能以德服人,正因为如此齐桓公只要克服了大多数人的庸俗欲望,放弃对曹沫的仇恨和占不到便宜的懊悔,就可以抓住以德服人的机会。

名垂青史的绑架 以一已之力改变了国家的命运 第3张

网络配图

齐鲁停战会盟在当时绝对是各国诸侯关注的头条新闻,在会盟中曹沫绑架齐桓公要求归还土地必然是头条中的头条,风口浪尖上的齐桓公如果事后履行承诺,一定会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从而给天下人留下无法忘记的深刻印象。这就是危机公关,这就是转危为机,这就是坏事变好事,管仲不愧是王霸之材。

齐桓公也不愧是春秋五霸之首,放弃已经到手的便宜是世界上最难做出的决定。为了以德服人的战略目标,胸怀大志的齐桓公还是咬牙从了管仲,“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