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制度是谁创立的 八旗制度上三旗

本文已影响2.4W人 

八旗制度是清代旗人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由努尔哈赤创立,清朝灭亡后解散。

了解八旗制度及其演变,对于了解清朝之特色及盛衰,至关重要

八旗制度是谁创立的 八旗制度上三旗

  八旗制度的起源——从骑射狩猎到八旗劲旅

满清是诞生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一个渔猎部族,渔就是捕鱼,猎就是弓马骑射。

这是满族人与汉人最大的不同。

内地汉人最擅长的就是种庄稼,世代精耕细作,面朝黄土背朝天,以此谋生。而东北的渔猎部族,除了部分区域农业种植之外,还可以在靠弯弓射猎的方式谋生。

皇太极曾言:

“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不时亲弓矢,惟耽宴乐,则田猎行阵之事,必致疏旷,武备何由而得习乎?盖射猎者,演武之法。”

——(《清太宗实录》)

清代以“骑射”为国本,就是要保持这一民族特性。

八旗制度,就是起源于满族漫长的狩猎史。

满洲人打猎,多是数人结队而行,组成一个包围圈,因此有“围猎”之称。

一般是十个人一队,选一个领头的,这个领头的就叫“牛录额真”,“牛录”满语是“大箭”的意思,“额真”是主人的意思。

这种十人的小队伍,狩猎之时相互配合,打仗时候,也是一个单位。

八旗制度是谁创立的 八旗制度上三旗 第2张

  围猎图卷

努尔哈赤在万历十一年(1583)凭祖上留下的十三副遗甲起兵之后,就有了以牛录额真为统领的队伍。之后势力渐增,一个牛录增加到三百个人,这时候的牛录额真就是个不小的将官了。

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设黄、红、蓝、白四旗,统辖的战士有一千二百多名。

之后努尔哈赤不断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掠夺周边各部族人口,编入行伍,牛录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从万历二十九(1601)年到四十三(1615)年,十五年间,牛录数量增加到了四百个!

查看完整族谱努尔哈赤的族谱

努尔哈赤也是人,不是神,一个人去直接统辖这么多牛录额真,想想也是挺累的,于是就在牛录额真之上,添加中层领导,采用多层级的管理方式。

《武皇帝实录》记载:

太祖削平各处,于是每三百人立一牛禄厄真,五牛录立一扎拦厄真,五扎拦立一固山厄真,固山厄真左右立美凌厄真。原旗有黄、白、蓝、红四色,将此四色镶之为八色,成八固山。”

八旗制度是谁创立的 八旗制度上三旗 第3张

  八旗之旗帜式样

八旗制度之雏形正式出现:

时间:万历四十三年(1615)

创建人:努尔哈赤

内容: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管理;五牛录为一甲喇(扎拦),设甲喇额真;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在原来黄、白、蓝、红四色旗的基础上,增设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四色,组成八旗。固山额真为旗主。

旗帜式样:黄、白、蓝、红四色旗为方形云龙纹,黄、白、蓝三色镶红边,红旗镶白边。

八旗制度是谁创立的 八旗制度上三旗 第4张

  八旗铠甲式样

八旗制度的特点——努尔哈赤崛起之谜

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后,宛如神助,屡破强敌,最终竟能以东北一隅,杀入关内,以二十万人之满洲人,击败李自成张献忠、横扫中原,终灭南明,成为中华大地的新主人。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注](满语:ᠨᡠᡵᡤᠠᠴᡳ,穆麟德:Nurgaci,太清:Nurgaqi[注];1559年2月21日 -1626年9月30日),爱新觉罗氏[注],出身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世家旁系[参10],祖父觉昌安被明朝授予都指挥使[参10],父亲塔克世为觉昌安第四子[参10],努尔哈赤是塔克世的嫡长子,宣皇后喜塔喇氏所出。努尔哈赤少年时曾以采人参为生,...不得不说这是个奇迹,而这个奇迹,与努尔哈赤创建的八旗兵制息息相关。

游牧民族有个特色,就是身体强壮,擅长骑马射箭,天生就是战士。

所以游牧民族诞生了不少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制度,如金朝的猛安谋克制,把女真部族民众直接编入军事组织,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则跨上战马变身战士。

安居的民众和奋勇的战士,身份转换就在一声号令之下。动员十分迅速,又能节省兵饷。

满洲的八旗制度也是如此,军政合一,兵农一体,不打仗就和普通民众一样,安居乐业,一有战事,马上弯弓上马,军械粮草自备,所向披靡。

骑射出身的民族,以骁勇为利箭,以荣誉为信仰,战斗力强悍。

这就比汉人的征兵制和募兵制强多了。努尔哈赤最大的敌人——大明王朝,因为与东北崛起的满清频繁交战,屡屡战败,只好国库出巨资,养大兵,征辽饷,民怨腾。

最后还是因为部队缺乏训炼,指挥不力,战斗力弱,被满清骑兵打的满地找牙。

八旗制度是谁创立的 八旗制度上三旗 第5张

  八旗军阵

清军入关后八旗制度的演变

满洲八旗创建之后,取得了赫赫战功,努尔哈赤凭借训练有素的八旗兵,将东北收入囊中,一统松嫩辽河平原。而后将归附的蒙古人和汉人也按照满洲八旗的编制形式,设置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

不得不说的是其中的八旗汉军,对大清夺取大明江山,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

查看关系图谱清代八旗制度下的八旗

满洲骑兵很厉害,满人从小就骑马射箭,故而奔驰疆场,尤善野战。

如果对方有坚固的城池,据城坚守,满洲骑兵就没太多的办法了,除了围城、诱敌出城决战,没有其他有效的办法。

袁崇焕在宁远孤城凭借红衣大炮坚守,努尔哈赤数次指挥骑兵冲锋,均被重炮轰散,最终这个号称“生平无败绩”的常胜将军,就这样一败而终。

努尔哈赤之后的皇太极,就意识到满洲骑兵的这些缺点,开始注意收编汉军,发挥汉军善于攻城,制造精良火器的优势,将汉军收入八旗编制。

虽然当时的汉军在八旗中地位低于满、蒙,但是在清朝入关夺取大明河山的过程中,汉军八旗确实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著名的军事将领如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在清初均以军功封王。

清入关后,八旗制度随之发生了不少的演变。

旗兵不再是兵农合一了,有几千万汉人种地交租,旗人还种什么庄稼嘛,清廷按时发俸禄,八旗军变身为只管操练、征战的职业军队。

之前的牛录——甲喇——固山,也变了名称,成为佐领(正四品官职)——参领(正三品)——都统(从一品)。

八旗的兵种也逐渐细化,分为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火器营、健锐营等。

大清皇室与国家的诸多重要活动,都离不开满人和八旗的影子。

紫禁城里,皇帝和皇室的衣食住行,由内务府的上三旗包衣来张罗。

大内有从八旗中挑选的精英组成的侍卫处、御用营保障皇室的安全,皇上选秀女,优先从八旗旗人女子中选择,在东北,有旗人专门为皇室挖人参,采东珠,捕鲟鳇鱼,打松子,酿蜂蜜……可以说,八旗与国事和皇家之事紧密联系在一起。

八旗的兵,称之为披甲,满洲子弟想要进入八旗当兵,必须通过一个考核——马、步、箭三项测试。

如果马术好,就被选入“马甲”,可不是现在说的马甲,当时的“马甲”就是骑兵,工资待遇各方面都比“步甲”,即所谓的步兵优厚不少。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满洲得了天下后,满人的好日子就来了。

在大清前中期,如果生在旗人家庭,绝对是上辈子做了善事,投胎比较好。

因为大清律规定,旗人“生则入档,壮则为兵”,意思是生下来就进入“编制”,长大成人之后,就去当兵。

“世袭”的旗人除了去参军打仗,别的事情都不用做了。

顺治朝的时候,国家规定,旗人除了服兵役之外,其他的赋税徭役统统免了,这还不算,按每一家的人丁数,大清还要给补助口粮。

如果闲得荒,想去种点庄稼,或者想去经商赚钱,不行,大清不允许旗人干别的,只能练习弓马骑射,以护国本。

为国家办事,国家当然也不会亏待旗人,我们来看看旗人的收入:

1、旗地。

入关之后,清廷下圈地令,在北京周围大量圈占土地,驱逐汉人,占地分给八旗兵丁。

八旗兵丁不事耕作,这些土地就被租给汉民,旗人则舒舒服服的当上“地主”,每年只要按时收租即可。

2、饷银。

八旗子弟入伍后,就可以拿兵饷了,除了本人,一家子都会得到朝廷的俸禄,如果去打仗,那更好了,能拿到平时工资的两倍。

如果在战场上立了功,会有额外的奖赏,若是不幸阵亡,家人每年都会领到一笔抚恤金,能满足基本生活所需。

如遇红白之事,另有特殊的津贴。

3、“黄带子”、“红带子”。

普通的旗人,已经是待遇很好了,和皇室沾点关系的旗人,那日子就更舒坦了。

清代有规定,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的直系后代,都是宗室子弟,系黄带子。而其他的旁支,则为远支觉罗,系红带子。

以最下等红带子觉罗为例,凡男孩出生,便记入家谱,领红带子一条,入贵族行列,然后每年年初就可以凭这个红带子,领取24两白银的俸禄和21石2斗的粮食,结婚时,朝廷要赏赐白银20两,死的时候,也要给30两的治丧之费。

要知道,当时汉人百姓最普通三口之家,一年的衣食住行花销基本就是10两左右。由此可知清廷对旗人真的是待遇优厚。

而清朝对八旗的恩养,也换来了八旗兵的奋勇作战,誓死卫国。

在清前中期,清朝入关后,铁蹄所向,肃清了李自成和南明的残余势力,一路秋风扫落叶,八旗劲旅功不可没。

而在之后的平三藩,收台湾,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以及西征大小金川,北抗沙俄的战斗中,八旗兵都是一马当先,不畏牺牲,为大清版图的扩展和守护,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八旗制度是谁创立的 八旗制度上三旗 第6张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

铁蹄南下——清代各地的驻防八旗

定都北京后,清廷挑选占总数之半的八旗精锐,守卫北京城,这就是“禁旅八族”。

另外的一半八旗兵,在全国水陆紧要之地,设置“八旗驻防城”,分兵驻守。

在各直隶省,有荆州、杭州、福州、成都、开封等驻防之地。

在东北龙兴之地,有盛京、吉林、黑龙江驻防地。

在西北,有西安、新疆、绥远、宁夏、热河、察哈尔等驻防城。

这些八旗驻防之地,大多是设驻防城,或者划定专门的区域,号称“满城”或“满营”,形成一个与当地民人隔开的八旗兵丁驻地,有专门的训练场所,有驻防官兵营房,有朝廷发放的饷银和物资,成为大清军事上镇抚全国的有效有段。

铁杆庄稼老米树——旗人的欢乐与哀伤

在清代,生为旗人,还是相当爽的。满族的女人,可以不用缠脚,满族的男人,天生就是战士,不愁没工作,全由国家供养。

八旗俸禄优渥,不败家的话,足以养家糊口。

但是到了清中期之后,国家承平,多无战事,八旗兵逐渐开始懈怠,生活腐化,日渐堕落。

正如老舍在《正红旗下》一书中所言——

“清王朝入关以后,八旗子弟日子过得是快活无比啊!每天就是放鸽哨、斗蛐蛐、干炸丸子,还要喝喝花酒,玩玩游戏,把抽鸦片作为一种消遣。”

“当他们没钱花了,就把军粮卖了,换钱花,甚至有人把兵器铠甲都卖了,贪污腐败盛行,只是为了一时的快活……”

两百余年的风风雨雨,逐渐湮没了旗人骁勇善战之精神,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安享朝廷的恩养之福,还诞生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

而随着满人的时代生息,人口不断翻倍,国家也感到奉养八旗有压力。鸦片战争中,八旗兵虽有奋勇作战者,但是还是无法抵抗坚船利炮的洋人。

太平天国兴起后,八旗兵的腐败更是暴露无遗,被太平军各种虐,清廷没有办法,只能重用汉人,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顺势而起,组建湘军、淮军,这才将太平军击败。

晚清的八旗,随着僧格林沁的阵亡,真正成了落日余晖。

清末的内忧外患下,清廷也无力供养八旗,薪俸日减,甚至长久拖欠,旗人生活窘迫,困苦万状。

旗人的命运也象征着大清的国运,随着辛亥革命的隆隆炮声,旗人和大清,均成为过往,昔日的八旗雄姿,也消逝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

本文转载自全历史=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