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子的读音 会子和交子

本文已影响7.44K人 

会子,南宋货币。

简介

于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由政府官办、户部发行,仿照四川发行钱引的办法发行。会子是宋朝发行量最大的纸币,也称作“便钱会子”(即汇票、支票),绍兴五年(1135年)下诏禁止寄付兑便钱会子出城,因受到反对,次日取消。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月,钱端礼为临安太守,将会子官办,“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

 发行

绍兴末年,南宋政府铜钱紧缺,开始以票据“会子”应付开支,先在临安地区使用,叫“东南会子”。

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月,钱端礼为临安太守,仿照四川发行的交子,将会子官办,“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南宋正式成立行在会子务,发行会子,分一贯、二贯、三贯,在东南各路流通,又称“东南会子”。由户部侍郎钱端礼主持该事,会纸取于徽、池,续造于成都、临安,“仍赐左帑钱十万缗为本。”

政府发行会子后,经反复尝试,最后订立“钱会中半制”,即政府开支以一半铜钱、一半会子支付。实行“钱会中半制”是为了维持会子信誉,防止贬值。部分地区,如两浙东西路、江南东西路、湖南等,亦发行会子,逐渐流行,成为主要货币,铜钱开始消失,人们也用会子标价。

孝宗时军费膨胀,政府进一步增发纸币。增发的纸币无法全部在临安兑换铜钱,政府下令“都督府会子”(又叫“淮南交子”)和“湖北会子”分别在建康和鄂州兑钱,以免加深临安钱荒,防止其他地方的会子流入京城。孝宗一度下令江北不可使用东南会子,但此举妨碍商人贸易,后来江北亦可使用东南会子,但不可兑换铜钱。

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又造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会。洪适在《户部乞免发见钱札子》中说:“小郡在山谷之间,无积镪之家,富商大贾足迹不到,货泉之流通于鄘肆者甚少,民间皆是出会子往来兑使。”

时值宋金战争期间,金海陵王完颜亮率领大军南下,钞票不断印制,不数年发生贬值现象。到乾道二年(1166年)十一月十四日为止,共发行一千五百六十几万道(贯)。乾道三年(1167年)十二月,下诏出内库银二百万两以500万新会收换旧会,收旧会子焚弃。隔年定三年为一界,每界以一千万贯为限。

南宋起初尽力维持“钱会中半制”,不轻易改变比率,但铜钱腾贵,政府先在收入方面于弃“钱会中半制”,提高会子比率,甚至全由会子缴纳。由于铜钱收入减少,开支方面无法维持中半制,唯有全用会子。会子价值虽跌,却逐步取代铜钱成为主要货币。会子可用作缴纳两税、折帛钱,故农民也使用会子,纸币发展迅速。

会子的读音 会子和交子

  南宋会子

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杭州会子库设置监官。开禧三年(1207),南宋发行会子的金额平均相当于其赋税收入金额的82%。嘉定二年(1209年),会子的流通额度是一亿一千五六百万贯,已经高达乾道四年的11倍。嘉定十一年(1218年)又增印五百万道作抗金军费。

随着会子发行量的逐渐增多,为防止伪钞的流通,会子的发行有分界之说,分界即期限。乾道四年始有分界,会子分界发行后,三年为一界,旧会子收回,但未严格执行。淳佑七年(1247年)甚至规定第17、18界会子更不立限,取消了分界发行办法,最后造成了通货膨胀,十八界会子二百贯甚至买不到一双草鞋。

另有铅锡会子,是出卖铅锡给政府后所得的取钱凭证。史料上载的会子还有钱会子、寄附钱物会子等。

 贬值

理宗绍定三年(1230年)以后,有李全之乱,隔年有蒙古帝国兵攻川、陕,到了绍定五年会子高达三亿二千九百多万,增加33倍,伪造纸钞更多。淳祐五年(1245年)又有大量军需。淳祐六年(1246年)各界会子共计六亿五千万贯。淳祐七年(1247年),会子已达恶性膨胀的现象。淳祐九年(1249年)会子每贯合铜钱六百文足钱。景定五年(1264年),贾似道当国,又发行“见钱关子”,取代贬值过甚的会子,每贯折合铜钱七百七十文。元兵南下后,会子与关子皆被钞所取代。

会子的读音 会子和交子 第2张

  会子

概貌

南宋时期通行的“会子”印样,名为“行在会子库”。“行在会子库”中的“行在”,指的是当时的首都临安,即今之杭州。会子库即原会子务,是主管会子的机构。该版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为铜质版材,竖长方形版面,长17.4厘米,宽11.8厘米。版面正中横书“行在会子库”五个大字。上部左边刻“大壹贯文省”,右边刻“第壹佰拾料”,中间方框内刻有“敕伪造会子犯人处斩,赏钱壹阡贯。如不原支赏,与补进义校尉。若徒中及窝藏之家能自告首,特与免罪,亦支上件赏钱,或愿补前项名目者听”五十六个字。印版下方为山泉花纹图案。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