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 第14钢琴奏鸣曲历史

本文已影响7.36K人 

第14钢琴奏鸣曲,又叫做月光奏鸣曲或者是月光曲,创作时间1801年,创作人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这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创作

该曲于1801年夏天在匈牙利作成。据称,此作品题献给贝多芬17岁 的学生裘莉塔·圭齐亚蒂(Giulietta Guicciardi)。 据说贝多芬曾与她有过一段恋情。

“月光”的别称

贝多芬自己在该作品(以及前一首作品)的乐谱上都使用了“幻想曲一般”(意大利文:Quasi una fantasia)的字样。“月光”的名字来源于音乐评论家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的一篇评论,他将该曲第一乐章的朦胧气氛与琉森湖夜晚的月色相比。

然而据评论家费舍尔所说,这个名字极具误导性,并非贝多芬的本意。 他更指出贝多芬在手稿上有对莫扎特《唐·乔望尼》的备注,其中点明唐璜杀人后的音乐也是升c小调,且与贝多芬作品的第一乐章有相近之处。亦有人称此乐曲表达了对裘莉塔·圭齐亚蒂的爱意,甚至称后者即是所谓“不朽的爱人”。

该作品由3个乐章组成:

迟延的柔板

小快板

激烈的急板

全长约20分钟。

第一乐章

首乐章(迟延的柔板),升c小调,二二拍,十分粗糙的奏鸣曲式(其第二主题并非在属调上,而是在不相关的b小调上)。乐章以左手的八度音和右手的三连音琶音开头,渐渐引入右手旋律;同时,右手的三连音固定节奏型依然不停,一直贯穿全曲。力度非常弱,多标注有“pp(很弱)”,最响处也不过是“mf(中强)”。该乐章时长约6分钟。

该乐章气氛沉着、朦胧、有着静想的意味,令人印象深刻。柏辽兹评论说:“这是人类语言所不能描述的诗篇。” 他亦将右手的旋律称为“追悼”,这与“月光”的解读大相径庭。即便在贝多芬的时代,该乐章也享有盛名,甚至到了令贝多芬烦恼的地步——他对自己的学生卡尔·车尔尼说:“我绝对写过更好的东西。”

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 第14钢琴奏鸣曲历史

  第一乐章,左手八度音、右手三连音和旋律。

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三四拍。是较常规的谐谑曲,包括谐谑曲主题和三声中部,之后谐谑曲主题再现一次。采用了升c小调的和声大调降D大调(之所以称“降D”是为了记谱识谱上的方便)。乐章时长仅2至3分钟。

该乐章篇幅短小,主题简短(四音固定音型),有多次重复;较为平静、优美,充当前后两乐章之间的桥梁作用。李斯特称之为“两道深邃的鸿沟间的一朵小花”。

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 第14钢琴奏鸣曲历史 第2张

  第二乐章谐谑曲主题,重复的节奏型。

第三乐章

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 第14钢琴奏鸣曲历史 第3张

  从上至下:第三乐章激烈的第一主题、较平和的第二主题、特强的高潮。

末乐章(激烈的急板),升c小调,四四拍,奏鸣曲式。该乐章是全曲的重心,也是贝多芬实验性质的一曲。第一主题是右手爬升的琶音,左手是强烈的断奏。第二主题较如歌,与第一主题交织细密。 发展部开头回顾了两个主题,并在再现部结尾处达到戏剧性的高潮。该乐章时长约5至6分钟。

该乐章情感爆发十分激烈,有许多快速的琶音、颤音和夸张的表情记号,对于演奏者的技巧和情感体验有着很高的要求。 查尔斯·罗森 ( 英语 : Charles Rosen ) 曾就该乐章说过:

艺术特点

此曲在结构上颇有革新之处:并没有遵照传统的规矩,采用“快—慢—快”的结构,其第一乐章也并非奏鸣曲式;反而该曲的重心和高潮部分都在最为戏剧性第三乐章。这种突破是贝多芬所追求的。德国评论家保罗·贝克撰文称:“如果一部作品以奏鸣曲式的快板乐章起头,那么一上来就定下了基调,让后面的乐章只能补充而不能改变;但贝多芬想要的是一个前奏曲、一个序幕、一个引言,而非一个概括性的呈示。”

该曲第三乐章充分利用了“sforzando(突强)”的力度记号。贝多芬经常使用这个记号来表达激烈、跌宕的情感起伏,以增强乐曲的戏剧性。因而虽然第三乐章还是以“piano(弱)”为主,但却有着很强的冲击力。

全曲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小节,但大多都有着紧密的关联,例如第一乐章中的固定节奏型,以及第三乐章中类似但有所变化的上行音组。这样的处理增强了张力和多样性。

解读

对于本曲,尤其是第一乐章,历来有着不同的解读,包括对自然景色的描摹、对朋友的追思和对女学生单恋的宣泄等。柏辽兹认为其气氛如哀歌一般。费舍尔也认为第一乐章是葬礼上的歌。 贝多芬的一位传记作者 阿诺德·谢灵 ( 英语 : Arnold Schering ) 则称此作品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在情绪上有所关联。 在具体内容的诠释上,并没有共识。

第一乐章的踏板记号

贝多芬在乐曲开头写有意大利文提示“Si deve suonare tutto questo pezzo delicatissimamente e senza sordino”,意为全乐章都应当踩延音踏板。然而这一指示是针对当时的钢琴而言的;现今钢琴的延迟音已经长得多,如果全程踩踏板,会造成极其不和谐的混杂声响。有些演奏家特地使用复古的乐器,以营造贝多芬原设想的效果。

对于现代钢琴演奏而言,大多数演奏家都尽量多地踩踏板,只要不造成负面效果即可。也有使用“半踩踏板”的,这样可以避免太过分的混音。 巴诺维茨(Banowetz)提出了另一个建议:在第一乐章开头轻轻按下最低的几个音,并固定使之持续整个乐章,以达到共振的朦胧效果。

影响

波兰作曲家萧邦的《即兴幻想曲》从该作品(尤其是第三乐章)中汲取了灵感。前者也是在升c小调写成,中段进入降D大调,恰与《月光奏鸣曲》的三个乐章相同。

披头士的歌曲Because也由该奏鸣曲引发。约翰·列侬当时正聆听妻子演奏第一乐章;他要求将原来的和弦倒过来弹一遍,并据此创作出此歌曲。

该曲(尤其是第一乐章)亦常被电影电视作为背景音乐使用。

参见

贝多芬作品列表

外部链接

分析

对该作品的详细分析和录音资源

录音

聆听该作品,亚瑟·施诺贝尔演奏

乐谱

IMSLP上的免费乐谱

Mutopia工程中的免费乐谱—— Mutopia ( 英语 : Mutopia Project ) 条目 (英文)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