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为何会信誓旦旦的献子午谷奇谋?原因是什么

本文已影响5.35K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魏延为何会信誓旦旦的献子午谷奇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三国时期,不管是名将,还是谋士,都献了很多奇计,也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比如贾诩给郭汜等献的反攻长安之计,再比如郭嘉的遗计。但是真正最具争议的却不是这些实现、并且取得成果的计谋,反而是蜀国大将魏延所献的那一条没有实施的计谋,即子午谷奇谋。说起这一奇计,熟悉三国的朋友基本都不陌生,那么在此一些看官估计和小编一样,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魏延信誓旦旦向孔明献子午谷奇谋,那么他的根据是什么呢?经过全面分析,小编发现,魏延此计的根据原来仅仅只有2个字,那么到底是哪2个字?我们接着往下看。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魏延所献的子午谷奇谋之计的历史背景。根据史载来看,他献此计的时间大概是公元228年的春天,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那么诸葛亮为何发动北伐呢?还得从魏国方面说起,公元226年,魏国的开国皇帝曹丕驾崩,曹叡继位,即魏明帝。魏明帝还是一位比较有才干的皇帝,他一继位,大臣就建议发兵攻打汉中,逐步推行灭蜀计划。曹叡也有这个想法,但是此时有一个表示反对,此人叫孙资。

孙资这个人很厉害,聪明过人,从曹操时期就开始服务于曹魏集团,而且担任的角色一直是秘书郎、右丞等职务,属于曹魏集团的核心人物。曹叡时期,孙资担任中书令,深得曹叡信任。他对曹叡谏言道:

“汉中等地,地理险要,如果出动小股兵马,必然没有效果,倘若出动大批兵马,则天下骚乱不说,攻打险关要地,耗费物资巨大,而且果效尚是未知,如今如果调遣兵将拒守险要之地,以阻止蜀国出兵,我们魏国地广民众,只管发展,等我们发展强大,到时候,蜀国穷弊,则不战而败啊。”

魏延为何会信誓旦旦的献子午谷奇谋?原因是什么

曹叡认为孙资所言极其有理,就停止了进攻汉中的计划。但实际上不但曹叡认同,这话传到了蜀国诸葛亮的耳朵里后,连诸葛亮也觉得孙资这一谏言真阴险啊。于是,诸葛亮也清醒地意识到蜀国之短处,真若如孙资所言,蜀国败亡则是必然。如今之计,只有变等待被人宰割的被动为主动,统兵出山,打出一个突破口,为蜀国赢得一丝生机。于是,诸葛亮才发动了第一次北伐。说白了,诸葛亮北伐考量的是蜀国的长远大计。这一点,经常被很多人误解。

既然是第一次北伐,多少都有点试水的意思,诸葛亮也有摸一摸魏国底细的意思,因此,诸葛亮是绝对不会采取贸然的行动,他希望一切部署都能够稳妥进行。因此,他是精心准备了一套方略,即兵分两路,一路疑兵,一路实兵,疑兵由赵云和邓芝统领,走的路线是斜谷道,假想目标自然是长安。而另一路实兵,则由自己亲自统领,走的路线是出祁山。

从实际情况来看,诸葛亮的安排部署是没有问题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大将魏延献出了子午谷奇谋。有关子午谷奇谋,有两个史载的版本,我们先来看一下:

第一个版本是《三国志魏延传》,其中是这样记载的:“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

第二个版本是《魏略》的记载:“延曰:‘闻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茂闻延奄至。比东方腥聚合。’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

魏延为何会信誓旦旦的献子午谷奇谋?原因是什么 第2张

这两个版本是有区别的,第一个版本中魏延向诸葛亮献子午谷奇谋,要兵一万,目标是潼关。第二个版本魏延要兵是五千,目标则是长安。但结果都一样,诸葛亮拒绝了魏延的这个奇谋,原因是这个计谋太过冒险,胜算太小,不如稳妥用兵来得安心。那么诸葛亮拒绝的有道理吗?小编认为是有道理的。而魏延所献这子午谷奇谋的根据又是什么?原来仅只2字而已:侥幸。当然有看官不同意,好吧,我们且来据实分析一下就一目了然了,主要从4个方面来看:

第1个方面行军问题,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子午谷道堪比李白诗中的“蜀道”,那是“难于上青天”,其中险恶不是靠耍嘴皮子能够对付的。魏国大将军曹真就曾经想走子午谷道进攻蜀国,但是却因大雨冲毁道路而被迫撤军。曹真作为三国时期非常杰出的良将,正史记载中其统兵能力可能在魏延之上。曹真都走不通,魏延岂能走通?如果说能走通,那么也只能靠侥幸,看运气了。

第2个方面是军粮问题,常言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知一支部队再牛,没有吃的喝的,两天都给你饿趴下了。子午古道环境险恶,走路都是问题,哪里还有精力和地方携带大量军粮呢?但魏延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取横门的邸阁当中以及老百姓家中粮食为自己所用。

好吧,这又是一招险棋,倘若横门的邸阁当中的粮草全部烧毁了怎么办?另外,蜀国向来以仁义宣传自己,出去打仗,不带军粮,反而到老百姓家中抢夺粮食,这恐怕不大合适,失去民心是小事,甚至会引发老百姓的反抗,这就会平添不少阻碍和麻烦。此外,就算去老百姓家中抢夺粮食,当时经过连年战争,当地人口稀少,可供抢夺粮食的老百姓恐怕也是屈指可数。因此,照魏延这个办法来解决军粮的话,恐怕没赶到目的地,部队都先饿解散了。

第3个方面是镇守长安的夏侯楙(mao),在魏延看来,他这支奇兵冲出子午古道,忽然来到长安,不打,就能吓跑夏侯楙。这夏侯楙真的就这么窝囊吗?我们来看一下历史记载,夏侯楙是夏侯惇的儿子,跟曹丕的关系很好,曹丕继位后,就让夏侯楙驻守长安。但是夏侯楙这个人没什么军谋才能,擅长的是治理家业。

从这一点我们即可得出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魏延说夏侯楙的治军能力不行,确实是真的,但是治军能力不行,并不代表他不忠诚。作为名将之后,他对于曹魏的忠诚度应该是不用怀疑的。再者,夏侯楙治军能力不行,并不代表驻守长安的将领也不懂军略。最后还有一点,那就是魏延彻底忽略了一个人,那就是雍州刺史郭淮。此人可是一员名将,水平很高,能力很强,而且常年驻守边境,在异族中也颇有威望,长安有危,他不可能不救援。

魏延为何会信誓旦旦的献子午谷奇谋?原因是什么 第3张

魏延曾说,夏侯楙会逃,这大概是魏延不懂魏国的法律。魏国有法律规定的,倘若有敌兵攻城,则驻守城池的长官如果没有坚守城池达到100天就丢了城池,全家则被处死。在这样一条制度下,想来夏侯楙是不会逃走的。

另外,长安是一座大城和坚城,城中粮草充足,对付魏延那5000个步兵的攻城根本就不在话下。这样的例子在三国很多,比如陈仓的郝昭仅以千人就抵挡了诸葛亮数万大军二十天的进攻,再比如驻守合肥新城的张特用4000守军让东吴诸葛恪十万大军数十天攻不下来。夏侯楙只要稍微坚守一段时间,魏国的援军就源源不断而来,因此,魏延的5000部队,恐怕城还没攻下,就被对方的援军一下打惨杀光了。

第4个方面,按照魏延的另一个方案,攻下潼关,斩断关中和魏国的联系,这一计划看似很牛,但实际更为冒险。长安是坚城,不好打,那潼关更是险关,更是易守难攻。早些年马超为了抵挡曹操的大军,就是屯兵潼关,曹操一点办法都没有,攻打伤亡严重,还难以攻克,故而才改道渭水。魏国方面虽然潼关驻军不多,但是凭借险关之优势,坚守一段时间肯定没问题。

但是魏延说了,让诸葛亮率主力赶到潼关与他会合。这一点更为考虑欠周,在魏延的计划里,似乎道路上的障碍都被清除了,只管行军就行。要知道诸葛亮在赶往潼关的路上,历经很长一段路程,魏国方面难道是盲人和哑巴,不说不看,不派兵阻拦,任由你过去集合吗?

结语:总的来看魏延这个子午谷奇谋,奇倒是真奇,理论上也似乎说得过去,但是却经不起实际情况的推敲。三国中出奇计致胜的例子不是没有,比如曹操奇袭乌巢、司马懿奇袭上庸等。但是曹操和司马懿奇袭的对象非常明确,胜算非常大,而且就算不能获胜,也可退走。曹操可继续退守官渡,曹操的官渡大营可是非常牢固的,曹操走后,袁绍率主力攻打曹操的大营,但是打不下来,张郃和高览都投降了。由此可见曹操是有备而去,虽然冒险,但是这个险中求胜的几率高太多了。

魏延为何会信誓旦旦的献子午谷奇谋?原因是什么 第4张

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则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置身于处处都是险境的境地,即便克服了子午古道的道路险境,还要面临粮草问题,就算解决了粮草问题,还要面临长安的多变情况。总之,魏延这子午谷奇谋是一连串问题构成的,后顾之忧太多,几乎一路都是在解决自身的问题,如此一支奇袭部队怎么可能顺利完成奇袭任务?搞不好还会全军覆没,甚至可以说全军覆没的几率都大于成功攻下长安或潼关的几率。在这样一种结果下,诸葛亮拒绝魏延之计,一点毛病都没有。

当然,也有小伙伴认为诸葛亮太过稳妥,但这恰恰是蜀国的希望。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虽然以马谡丢街亭而失败告终,但是前文说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他是试水,因为魏国毕竟是魏蜀吴三强中的老大。诸葛亮首次北伐失败,除了损失马谡这一支兵力外,其他实力都得以保存。而倘若采用魏延之计,其损失或遗祸都不知道有多大呢!因此诸葛亮拒绝魏延之计是站在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考虑的,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则是站在“侥幸”这2个字上论道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