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也是朱元璋的嫡孙,最后什么结局?

本文已影响9K人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己巳,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朱棣的登基成就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个“以藩篡逆”的神迹,注定会被永载史册。“靖难之役”的失败,让建文帝朱允炆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抛开朱允炆自身的主观因素以及当时大明“无将可用”的客观因素不说,追根溯源,朱元璋的“不当”传位才是引发“靖难之役”的源头!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朱元璋传位朱允炆与宗法制度不符,朱允熥才是合法继承人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因风寒病逝,年仅37岁。朱元璋苦心培养数十年的接班人英年早逝让他悲痛不已,与此同时,皇储之位的空缺成了年过花甲的朱元璋最担忧的问题。

按照朱元璋主持编撰的《皇明祖训》,里面对于皇位传承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

“朕惟帝王之子居嫡长者必正储位,其诸子当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

简单来说,明朝的皇位的传承应当遵循“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的同时,嫡长子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而对于其他的儿子,不论嫡庶,全部封藩出去。这也确立了朱元璋对于大明皇位传承制度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在太子朱标死后,按照宗法制度,理应由朱标的嫡长子继承皇位。那么,朱标有嫡长子吗?

朱允熥:也是朱元璋的嫡孙,最后什么结局?

朱标有6个儿子。长子朱雄英和三子朱允熥乃朱标正妻常氏所出,二子朱允炆、四子朱允熞、五子朱允熙和六子(早夭未命名)都是吕氏所生。也就是说,朱标有两个嫡子。很显然,朱标的嫡长子就是朱雄英,但偏偏这个朱雄英在8岁那年就夭折了。

朱允熥出生没多久后,常氏便薨逝了。常氏死后,朱允炆的生母吕氏被扶正成为继妃!此时朱允炆已经出生,他的身份是朱标的次子、庶长子!在朱雄英夭折后,朱允炆也只是升级成为了朱标的长子!但嫡庶之分在其出生之时就已经定下,即便生母被扶正,依然改变不了庶出的身份,充其量就是地位会提高一些罢了。反倒是吕氏之后所生的四子朱允熞、五子朱允熙和那个未命名的六子都是朱标嫡子,因为他们出生时,吕氏已经是正妻的地位。换句话说,朱标6个儿子中,除了朱允炆之外,其余五个儿子全部都是嫡子。

类似情况在历史上也是有先例可参照的。

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法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是同一位母亲。

按照《皇明祖训》,朱允炆这个庶子是没有资格继承朱标爵位的,更不要说是皇位了。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朱标三子朱允熥才是当时朱元璋真正意义上的嫡长孙!

朱允熥:也是朱元璋的嫡孙,最后什么结局? 第2张

不得不说,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的做法,跟他自己编撰的《皇明祖训》是背道而驰的。当然,朱元璋作为制定“游戏规则”之人,他拥有最终解释权。

朱元璋为何放弃朱允熥,偏执选择朱允炆为皇太孙?

作为朱元璋嫡孙的朱允熥之所以会输给庶孙朱允炆,主要有两个原因。

1、朱允炆的“仁厚”符合朱元璋对于后代帝王的执政理念。

朱元璋乃一介布衣出身,从社会底层一步步爬到了一个国家权力的巅峰,他的成功是由无数鲜血和枯骨铺就的。大明王朝在经历了初期的铁血、高压政策后,以“仁”治国是后代帝王最好的执政方针,朱元璋对此也有着清晰的认识。朱标之所以得到朱元璋的喜爱,除了他占据了出身上的先天优势外,待人宽厚的性情是朱元璋最为看重的特质。恰恰朱允炆就完全继承了朱标的这项特质,也让朱元璋看到了后代帝王施行“仁政”的可能。

历史上对于朱允熥的记载资料很少,我们无法判断朱允熥是否同样具备宽容仁厚的特质。但如果朱元璋选择朱允熥,他有能力也有时间培养、教导朱允熥成为一个理想的接班人。因此,光从“仁”这个角度就排除朱允熥的继位可能显然理由是不充分的。

2、朱允熥显赫的母族势力成为其继位的最大障碍。

朱允熥的生母常氏是明朝开国功臣开平王常遇春之女。郑国公常茂、开国公常升是朱允熥的亲舅舅。大将军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也就是说,蓝玉是朱允熥的舅祖父。朱允熥身后的站着常、蓝两大家族势力。

而朱允炆生母吕氏是太常寺卿吕本之女。吕本膝下无子,死的又早,可以说朱允炆母族毫无势力。

一个是外戚势力庞大的朱允熥,一个是没有外戚的朱允炆。朱元璋不选择朱允熥为继承人,显然是忌惮常、蓝两大家族势力,唯恐朱允熥没有压制外戚势力的能力,造成外戚篡位、皇权旁落的危机。

朱标太子死后的第二年,朱元璋炮制了“蓝玉案”,牵连一万多人无辜惨死。这也是朱元璋决心传位朱允炆后,给朱允炆顺利继位所做的必要铺路。

所以说,朱允熥强大的母族外戚势力才是他失去继位可能的根本原因。

朱允熥继位或许是避免靖难之役的最好方法

靖难之役让大明皇位从朱标这一脉转移到了朱棣这一脉,朱允炆责无旁贷。那么,如果朱允熥继位,是否可以避免靖难之役的发生呢?个人认为大概率是可以避免的。

第一、蓝玉案不会发生。

蓝玉等一众开国功臣是朱元璋为朱标打造的辅政班底。朱元璋之所以选择蓝玉,很大程度上跟蓝玉是朱标妻舅有很大关系。

而朱允熥是常氏所出,朱标死后,蓝玉这个舅祖父辅佐朱允熥也是合情合理的,朱元璋没有动蓝玉的必要。相对的,蓝玉是绝对不可能真心实意的去辅佐跟他毫无血缘关系的朱允炆。这也是朱元璋为什么非杀蓝玉的重要原因。

第二、朱棣不敢轻易举兵造反。

虽然朱棣最终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但赢的可谓十分惊险。论双方的真实力量对比,朱棣几乎没有打赢的可能(关于朱棣为什么能够打赢,这里暂且不多做讨论)。

朱棣为什么会在朱允炆削藩后敢于起兵造反?除了被逼无奈不得不反之外,还跟当时大明“无将可用”有一定关系。靖难之役中,朱允炆先后启用了年近古稀的老将耿炳文、草包李景隆等等,这些人跟常年戍守边疆的朱棣来比,在领兵打仗的能力上有着明显的差距。面对这样的敌人,朱棣能够看到一丝取胜的希望。

如果是朱允熥当皇帝,那么朱棣想要起兵造反,他首先要考虑的是有没有取胜的可能?那个时候,他要面对的是大将军蓝玉,以及许多在“蓝玉案”中被牵连的开国功臣。不说别人,光一个蓝玉就绝对不是朱棣可以对付的。

第三、朱允熥削藩,第一个必然是燕王朱棣。

朱允熥继位,那么蓝玉必然是辅政班底的核心人物,拥有极高的话语权。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是在削废五王后,才决心对燕王朱棣动手。如果换成朱允熥来削藩,蓝玉必定主张第一个削燕王朱棣。

原因很简单,蓝玉与朱棣不和,并且对于朱棣的野心,蓝玉早有洞察和提防。蓝玉曾私下对皇太子朱标说过,燕王有不臣之心,只不过朱标并没有放在心上。

“燕王在国,抚众安静不扰,得军民心。众咸谓其有人君之度。又闻望气者言,燕地有天子气。”

蓝玉曾是主持北方军务的大将军,而燕王朱棣正是镇守北平的藩王。蓝玉对于燕王朱棣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了解的。因此,如果朱允熥削藩,蓝玉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势力最强的燕王朱棣。燕王朱棣的三个儿子也没有机会回到北平,这样朱棣有了后顾之忧,加上没有起兵造反的准备时间,也就不会有靖难之役了。

朱元璋对外戚势力的担忧让他错误的将皇位传位了朱允炆。事实上,如果朱允熥继位,内有常、蓝等外戚势力存在,外有朱姓藩王坐镇,两者相互制衡不失为一个保障皇权稳定的好办法。

朱允炆凭借“仁厚”这唯一的一个优点,打败了朱允熥取得了皇位。但仅靠一帮只会纸上谈兵的迂腐学究,又怎么能够抵挡住那些野心勃勃的藩王呢?

我是月关略萌,以上是我的原创文章,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您的点赞、转发、评论和关注都是我努力创作的动力!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