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铸造的铁牌是什么?短短五十年就被消灭

本文已影响7.55K人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小编为您讲述朱元璋的故事。

论历代皇帝的出身,相信没有比明太祖朱元璋更卑微的身世了,在他投奔红巾军之前,生活完全可以用穷困潦倒四个字来形容,就连饱餐一顿都是痴心妄想的梦。先天条件的恶劣没有打消朱元璋的好学之心,早年他根本请不起教书先生,等到发展为一方诸侯的时候,本着求贤若渴的心态,朱元璋如愿以偿地请来享誉盛名的“金华四贤”。

朱元璋铸造的铁牌是什么?短短五十年就被消灭

这时的朱元璋已为人父,本着望子成龙的心态,他钦点学士宋濂为长子朱标的老师,同时在繁忙的戎马生涯里挤出一点点空闲时间,用来广览群书,提升自己的知识储量。直至朱元璋登临大宝之际,曾经大字不识几个的朱重八,成功蜕变成雄才大略、高瞻远瞩的英明君主。不同于行军打仗积累下的经验,朱元璋逐渐意识到驭臣要比驭兵更为困难,浏览历朝历代的治国兴亡史时,老朱认为宦官干政是必须根除的毒瘤,于是他下令此后历代子孙都要按照祖训行事,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防止宦官干政。

1384年,朱元璋明确表示宦官属于内官,不能插手朝堂权力,并直接派人在宫门悬挂一块铁牌,上面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朝政,违者立斩不殆。”作为一位铁血帝王,老朱在世的三十年里,的确没有哪位不识趣的宦官敢去碰老朱的枪口,只能规规矩矩地伺候皇帝。然而据我们熟知,明朝是宦官干政最为频繁的朝代,严重程度丝毫不亚于晚唐,那么是在哪个环节出了岔子呢?这个人我们都认识,明朝第二位英主,完美继承父亲基因的明成祖朱棣,一个打得蒙古节节败退的帝王,一个史上首例以藩王身份成功夺位的发起者。

朱棣的成功并非偶然,虽然大舅子徐辉祖誓死效忠建文帝,但小舅子徐增寿格外看好自己,屡次派人通风报信,使得燕军第一时间了解到明军的作战意图。朱棣能够成功还要感谢一种特殊的群体,建文帝宫中被收买的宦官不计其数,他们充当燕王内线,告知建文帝下一步的战略计划。朱棣身边的太监也不是庸碌之辈,如后来七次下西洋的郑和,算得上朱棣的贴身保镖,靖难之役中立下不少战功。朱元璋夺得天下离不开淮西悍将,朱棣夺得帝位离不开唇上无须的宦官,故而朱棣对宦官的信任程度要比其他帝王高得多。

至此,宦官不得干政的禁令慢慢开始晃动,朱棣将宦官群体安插进军队,负责监管粮草押运,经历打压的宦官再一次走到历史舞台。有了明成祖朱棣的破例,此后的明仁宗、明宣宗自然有恃无恐,他们违背了先祖朱元璋“不能让宦官接受教育”的祖训,宣宗朱瞻基甚至设立司礼监秉笔太监,开设教授宦官学习的教育机构。距离朱元璋驾鹤西去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宦官的触手慢慢伸展到明帝国的各个角落。前面提到过,朱元璋曾在宫门悬挂铁牌,告诫后世帝王不可交权于宦官,但从朱棣的表现可以看出,这块铁牌形同虚设,驰骋疆场数十年的朱棣自信能够把握尺度,不至于宦官把持朝政,可后世子孙却没这个能耐。

朱元璋铸造的铁牌是什么?短短五十年就被消灭 第2张

明朝第六代帝王明英宗就是纵容宦官专权的先例,那时朱棣的庙号还是明太宗,建文帝的年号也被抹去,宦官不再是目不识丁,对待国事他们能够产生独特的见解。宣宗时期对宦官群体的放松,使得王振得以顺利进入皇宫,在明史上留下一笔浓厚的墨彩,他也是明朝第一个权势宦官。王振是河北蔚县人氏,原本以为是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先生,那个年代凡是有点才学的仕子,都渴望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王振自认为肚子里有点墨水,但要想越过人潮拥挤的独木桥,简直比登天还难,这一点王振比谁都清楚。经历过无数个辗转难安的夜晚后,王振终于决定亲自入宫做太监,这一举动直接改变了王振的整个人生。

鉴于王振粗通笔墨,明宣宗将他任命为东宫局郎,负责服侍皇太子,进而将王振推上历史舞台。或许是教书先生和孩童打交道的缘故,王振渐渐地和年幼的明英宗建立起深厚的友情,这为王振后来独揽大权提供了后天条件。等到王振得势之后,越看宫门前的铁牌越不顺眼,从而派人偷偷将其取下来销毁,太祖下令铸造的铁牌不翼而飞,在朝野引起不小的轰动。虽然朝臣用小指头想想就知道谁捣的鬼,但谁又敢去查呢,此事随后不了了之,朱元璋关于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像那块铁牌一样,彻底地消失在宫门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