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众叛亲离”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本文已影响2.51W人 

【众叛亲离成语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释义:大众。叛:背叛。亲:亲信。形容不得人心,陷入完全孤立。

【众叛亲离成语故事】

春秋时,卫国君主卫桓公有个弟弟,名叫州吁。公子州吁有满身的武艺,就想篡夺兄长的位置。

成语“众叛亲离”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周平王死了,卫桓公到洛阳参加丧礼。州吁为兄长饯行,敬酒给桓公。桓公依照礼节,向弟弟回敬一杯酒。州吁趁哥哥没注意,突然拔出事先准备好的匕首,将桓公杀死,篡夺了国君之位。

州吁即位之后,觉得国人对自己不服。为了不让大家有反对自己的机会,他发动战争,联合陈、宋、蔡三国去攻打郑国,想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可是,郑国的防守非常严密,所以州吁打了败仗。

鲁国国君隐公问大臣们:“州吁这样做,能长久吗?”

成语“众叛亲离”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第2张

一位大臣说:“州吁只知发动战争,四处树敌,老百姓不会对他效忠。他为人心狠手辣,谁都不敢亲近他。正因为如此,老百姓反对他,亲信的人背离他,这样的政权如何长久得了?其实,兵跟火是一样的,一味地用兵,却不懂得收敛和节制,就与玩火自焚差不多。我觉得,州吁很快就会遭遇灭顶之灾!”

果然,不到一年,卫人就借助陈国之力,将州吁杀死,众报了杀害先君之仇。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